03 93789479 [email protected]

揭示针灸治疗哮喘的深层原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入探究针灸治疗哮喘的基本原理,有望开发一种针对背部穴位的新型抗哮喘药物,有效治疗哮喘。但这种传统疗法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探索针灸的分子途径

在北京时间2018年2月8日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杨永清教授及其团队透露了近十年来对抗哮喘靶标和针灸效应的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研究不仅通过临床针灸确定了新的有效靶点,还阐明了体内一系列蛋白质反应。此外,他们还发现了能够模拟针灸效果的活性小分子,有望转化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针灸药”。

赞誉与认可

《科学》的主编将这些发现称为激发人心和发人深思的创新。这是中国传统医学从业者首次在《科学》专门子刊上发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科学工作,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确认的新支气管哮喘靶标。

历史视角: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皮质激素和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然而,这些药物不仅有各种副作用,而且容易导致药物耐药性和症状缓解不良。以邵经明等医师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针灸在穴位上,例如大椎、风门和肺俞,大大改善了哮喘患者的呼吸功能,并在七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经验处方。

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潜力

杨永清教授的团队深入研究了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功效机制。针灸刺激多种靶标和生化反应,他们的研究利用小鼠哮喘模型,锁定了金属硫蛋白-2(MT-2)作为缓解哮喘症状的关键因子。此外,他们还证实了呼吸道中“双蛋白”的结合关系:上游的MT-2必须与下游的“作用受体”——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Transgelin-2)结合。针灸的物理刺激促使这些蛋白结合,从而扩张气道和缓解哮喘症状。

引领哮喘治疗的未来

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了潜在的新型抗哮喘药物,俗称“针灸药”。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博士尹磊淼表示,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和杨永清教授团队成立了“针灸中药效应联合实验室”,他们利用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等技术,从6000个候选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具有特定靶标的分子化合物。

这些分子,具有与针灸相似的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有望成为新型抗哮喘药物。因此,杨永清的学术导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陈汉平教授称之为“针灸药”,突显了它们从临床中医转化到实验室研究再回到临床实践的潜力。这项研究代表了中国首次独立的知识产权目标和新药物发现,强调了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战略重要性。

开拓哮喘治疗的新途径

针对Transgelin-2受体的治疗为解决哮喘目前的挑战开辟了新的途径,正如《科学》的评论员所言。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副主任、市针灸所课题负责人王宇强调了这种方法在维护中国针灸研究领域。